2025年5月1日,美乌签署《美乌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议》(即“矿产协议”),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份协议被外界视为特朗普政府与乌克兰泽连斯基政权博弈四个月后的“妥协产物”,既承载着美国对乌克兰资源的攫取意图,也暗含乌克兰在战争泥潭中寻求生存的无奈选择。然而,协议能否真正换来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的实质性支持?泽连斯基是否面临“被耍”风险?这些问题需从协议细节、双方诉求及地缘政治格局中寻找答案。
一、协议本质:资源与安全的隐秘交易
根据协议内容,美乌将共同成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重点投资采矿、油气及配套基础设施。表面看,这是以经济合作推动乌克兰重建的“双赢”方案,但核心条款暴露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 资源控制权:基金虽由双方共管,但美国通过“共同确定投资项目”掌握实际主导权,尤其瞄准稀土等关键矿产。协议新增条款明确“美国军事援助支出将被计入基金投资份额”,这意味着乌克兰需以资源使用权抵扣美国军援,实质上将安全支持与资源捆绑。
- 长期利益锁定:协议规定前10年基金收益不分配,全部用于乌克兰再投资或重建。此举既为美国企业长期掌控乌克兰资源开发铺路,也规避了短期内因资源分配引发的舆论争议。
二、特朗普的“支持”力度:有限且附条件
特朗普政府对该协议的支持力度可从三方面评估:
- 国内政治考量:协议为特朗普提供了“兑现竞选承诺”的叙事——通过“精明交易”让美国“获利”。尽管未直接获得乌克兰矿产所有权,但50%收益权已足以向选民展示其“美国优先”成果,尤其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对乌政策摇摆后,此协议成为其第二任期的重要政绩标签。
- 军事援助缩水:协议未明确对乌安全承诺,反而将军事援助与资源挂钩。这暗示美国未来援乌将更趋务实,援助规模取决于资源开发的实际收益,而非战略同情。乌克兰所期待的“防空系统等新援助”可能仅限于保障美国投资的必要安全措施。
- 对俄谈判筹码:协议签署同日,俄美宣布恢复对话渠道。美国可能以乌克兰资源为谈判筹码,与俄讨论乌克兰中立化、领土划分等议题。若美俄达成妥协,乌克兰或面临“二次牺牲”。
三、乌克兰的困境:饮鸩止渴下的战略透支
对泽连斯基政府而言,协议签署是“绝望中的自救”,却也埋下深层隐患:
- 主权让渡风险:尽管乌方强调“资源仍归基辅所有”,但美国通过基金掌握开发主导权,实质上削弱了乌克兰对战略资源的控制。协议还需乌克兰最高拉达立法通过,可能引发国内“卖国”争议。
- 安全承诺空洞化:乌方试图以资源换取美国安全保障,但协议仅隐含“没有安全即无收益”的逻辑,缺乏具法律约束力的条款。一旦美俄达成交易,美国可能以“确保投资安全”为由施压乌克兰接受不利条件。
- 经济依赖固化:乌克兰将重建希望寄托于外资,但矿产开发需巨额投入和稳定环境,而当前战火未熄、俄占区资源难以触及,基金可能沦为“空壳”。若开发遇阻,乌克兰不仅难以获得预期资金,反而会因协议绑定丧失与其他国家合作的空间。
四、未来变数:协议执行的三重挑战
- 地缘政治博弈:俄美对话重启意味着乌克兰问题可能被“大国交易”主导。若美国为换取俄在核裁军、中东等问题上的合作,或在稀土供应链上对俄让步,乌克兰的领土与资源或成谈判牺牲品。
- 国内政治风险:美国2026年中期选举或影响协议执行。若民主党重掌国会,可能质疑协议“利益输送”性质,削减基金拨款;特朗普若连任失败,新政府或调整对乌策略。
- 资源开发可行性:乌克兰稀土储量虽被宣传为“潜在富矿”,但具体储量、开采成本及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均为未知数。若实际收益不及预期,美国资本可能撤离,导致协议名存实亡。
结语
美乌矿产协议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政治表演:特朗普借此巩固“交易大师”形象,泽连斯基则为政权续命争取喘息之机。然而,协议无法掩盖乌克兰的战略透支——其以资源换安全的尝试,恰暴露了自身在美俄博弈中的棋子地位。未来,乌克兰恐难逃被“分食”命运:美国的资源攫取、俄罗斯的地缘诉求、欧洲的能源焦虑,都将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继续角力。而协议签署,或许只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席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