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钢精炼的革新先锋——记首钢股份炼钢作业部精炼作业区白班作业长王建辉

【人物档案】

王建辉,42岁,中共党员,炉外精炼工高级技师,现为首钢股份炼钢作业部精炼作业区白班作业长。他深耕精炼工序,近五年共完成技术改进10余项,设备改造3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申报国家专利8项,在企业内部形成4项技术秘密,多项岗位操作标准。曾受聘首席技能专家、股份工匠。两次获得首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首钢股份硅钢产品突出贡献一等奖,享受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评为首钢劳动模范、2014年评为首钢模范共产党员。王建辉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首钢级职工创新工作室”。

【工匠心声】

作为一名精炼作业长,能够获得“首钢工匠”这份荣誉,我内心无比激动,深知责任重大,肩负的使命更加艰巨。在二十多年工作生涯中,从一名稚嫩的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作业长、技能专家、工匠,得益于首钢对职工队伍的激励培养机制。感谢公司、作业部领导和同事给予我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感谢我的家人对工作的支持。我将持续深耕精炼环节,聚焦硅钢冶炼,发挥“王建辉创新工作室”作用,持续创新,为首钢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十多年前,从一名稚嫩的技校毕业生,一步步成长为首席技能专家、股份工匠、首钢工匠,王建辉荣获许多荣誉,享受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成绩的背后,究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汗水?

初识首钢,立豪迈之志。王建辉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对未来的工作生活充满未知,感到迷茫。2001年,他从首钢技工学校毕业后,成为了首钢大家庭的一分子。入职后的一天,他参观了首钢石景山厂区,熟悉的名字,陌生的场景,此时此刻映入眼帘——体型健硕的炼铁高炉,拉着鱼雷罐的火车穿梭在厂区之间,高耸入云的烟囱,伴随着袅袅薄雾的一池湖水,形态各异、争相斗艳的多彩月季,一辆辆满载着方形钢坯的汽车排着长长的队驶出厂房,现场一片繁忙……王建辉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

首钢是建立在首都北京这片深厚沃土上的钢铁厂,在中国钢铁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他对首钢有了全新的认识,加入首钢是正确的选择,是他职业生涯的骄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立足岗位、增长技能,炼好钢、出精品,为首钢的转型发展作出贡献。

夯基固本,强奋进之力。首钢第二炼钢厂精炼车间成了王建辉工作后的第一个战场,站在吹氩站的精炼炉平台上,看着远处不停吊运的天车,在底吹的作用下钢花飞溅,千余度的钢水辐射出的热量扑面袭来。现场师傅们,手握测温枪插入钢液中,测温、取样一气呵成,动作娴熟。王建辉仔细观察着,话不多但很勤快,总愿意跟着师傅们干各种活儿,从不嫌累。班组师傅们更是手把手传授他操作技能,短短三年时间,王建辉已成为精炼工序的全能操作工。师傅夸奖他说:“好好干,建辉,凭借你肯钻研、能吃苦的劲头,将来肯定错不了。”随着首钢搬迁调整,2004年,二十岁出头的王建辉主动请缨支援迁钢建设,毅然坐上了开往迁安这片热土的通勤班车。回想起在首钢大院工作的短暂时光,正是王建辉初入职场,工作经验、技能水平等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首钢精神印到了他的骨子里,为他后来建设迁钢、攻破一项项硅钢冶炼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厚积薄发,展精英之才。首钢迁钢建设步伐堪称奇迹,创造多项国内纪录。王建辉正赶上创业快速发展期,凭借在北京掌握的操作技能和积累的工作经验,他快速上手新设备,担负起迁钢吹氩站精炼的操作重任。工作踏实认真、爱钻研、善创新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由于表现出色,王建辉参与了首钢第一座RH真空精炼炉的安装调试。2009年二期筹备,他又被委以重任,担任3号、4号RH炉的开炉主操工作,两座真空精炼炉相继顺利投产。2011年,首钢战略产品硅钢被提上日程,王建辉被作业部选为硅钢冶炼技师,全面负责精炼工序硅钢开发、管理、操作等方面具体工作,并组织岗位冶炼培训、现场指导试验过程、阶段总结改进试验。他编写了《二精炼取向硅钢操作规范》,开发出《取向硅钢调铝控制模型》和《取向硅钢控氮参数对照表》,由此首钢取向硅钢成分控制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处于国内第一梯队。为了能够进一步稳定产品性能,王建辉对自己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通过研究渣成分、顶渣融态、样品检验、循环铝损等因素对铝成分的影响,大胆创新,调整样品检验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取向硅钢Als精准控制能力。2024年,取向硅钢窄成分控制能力与先进企业对标,电工钢指标Als、N控制合格率分别超2.5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力支撑了首钢硅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脚踏实地,走创新之路。深耕精炼二十余载,王建辉亲身经历了首钢从吹氩精炼到LF精炼,再到RH真空精炼的历史跨越,助力首钢从线材到精品板材的创新转型。正是坚持技术创新,不断追求极致,他在取向硅钢成分精准控制和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品种开发等行业级重大关键项目上,先后四次荣获首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如果把转炉冶炼称之为硅钢冶炼的前沿阵地,那么精炼环节则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在无取向硅钢生产中,王建辉凭借过硬的本领,带领团队合理控制精炼操作的每一个环节。为了控制氮含量,提出了“上线检查、过程维护、氮高替换、下线解剖”的真空室密闭性四步监控法;提出了前期增加脱碳速率、中期提高循环流量、后期深脱氧深脱硫的一系列促进RH炉脱氮反应的控制措施,有效降低了平均增氮量。2022年,开发试验了“新型防增氮浸渍管”,避免了异常增氮情况的发生,进一步提升了氮成分的控制能力,杜绝了因真空室耐材串气增氮对硅钢性能的影响。王建辉感慨道:“接触硅钢十余年,每一次窄成分控制能力的进步,每一项瓶颈的突破,都离不开创新。走牢走实技术创新之路,是持续提升硅钢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获评首钢工匠,王建辉更知责任重大,肩负的使命更加艰巨。接下来,他将树立更高目标,发扬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务实创新,锚定公司战略产品,聚焦精炼环节,持续突破、不断创新,争取在硅钢冶炼上取得更大成绩,为首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AI冲击劳动力市场 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严峻挑战
下一篇:彩票公益金大力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