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的“瓜”成生意 放大了“择师焦虑”

“用一杯奶茶钱换科研坦途”,小心这种灰色生意正在收割研究生新生们。

据报道,近两年来,每逢研究生招生入学季,社交媒体上就会悄然流传一类信息文档,都是以院系为单位,专门搜集并介绍各学科研究生导师的一些信息。与各高校官网上的导师简介不同,这些文档内容会对某一位导师给出直接的简单粗暴的评价。

诸如说某导师“没能力还给学生画饼,自己乱用经费,发不出来什么文章,还觉得自己挺厉害”,某导师是“公认的好老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考虑”等。这些信息文档,大都出自一些个人或教培机构,更详细全面的信息需要付费购买。

关于导师的“瓜”,俨然成为一门生意,很多都有着不俗的销量。单从命名上而言,就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让研究生新生们出于避免“掉坑”的安全考虑,不得不掏腰包买导师的“瓜”。这背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择师焦虑”。但这类小道消息难言有何正向价值,也不会带来什么科研坦途。对此,学生需有理性认识。

从目前媒体披露的情况看,这些所谓的信息,基本来自往届研究生匿名在网上对自己导师或学习生活感受的“吐槽”。这些意见往往以碎片化方式呈现,大都比较感性、随意。更有一些意见,甚至存在诽谤侮辱性内容。相关机构和个人应该意识到,搜集并传播这样的信息,是有法律风险的。

对广大研究生新生来说,对待这些所谓的“瓜”,只可本着“姑妄听之”的态度。还是要多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从多方面了解导师的情况,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恰当选择。

当然,各高校也应正视研究生在选择导师时的信息焦虑。一方面,学校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允许学生入学后用一个学期时间熟悉专业、了解导师,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导师。

其次,学校要从制度层面降低学生选择导师时的试错成本,一旦发现学生因各种原因确实不适合在某个导师名下学习时,要尽可能为学生转换导师提供方便。

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化解学生在入学时的选择焦虑,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中去。

□王天定(高校教师)

上一篇:逼学生“抽血换学分”,台师大鞠躬道歉
下一篇:家里“吧唧”太多,女孩深夜中毒就医,二次元周边出厂前有安全质检吗?怎么看家里塑料制品安不安全?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