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丨数控车工张勇:“要么是0分,要么是100分”

“要么是0分,要么是100分!”张勇用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航天产品质量的绝对要求。航天产品工作环境极端严苛,容不得丝毫误差。这种对极致的追求,贯穿于他二十余年的数控车工生涯,化作了日复一日与冰冷机床、精密零件的磨合。

9月23日,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名单正式公布,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下称林泉电机)产品制造三部的数控车工张勇,以他二十余载在毫厘间精益求精的贡献,获得此荣誉。

2025年大国工匠获得者 张勇

一款微特电机壳的内部加工,长度仅12毫米的加工空间,精度却必须严控在1丝(0.01毫米)以内。这如同在40层高楼的尺度上,精确掌控一枚硬币的位置。加工过程需同时压制微小的径向跳动与轴向窜动,任何一丝震颤,都可能导致零件报废。这毫厘间的精密操作,正是张勇在林泉电机机加车间的日常锤炼。

张勇加工的电机壳产品

“普通产品加工后可以焊接两部分,但航天产品为了保证性能,绝大多数要求一次成型。”张勇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普通产品和航天产品的加工差异。一次成型意味着整个加工流程必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任何中断或返修处理,这对操作的连贯性和精准度都要求更高。

航天产品往往是单件小批量生产,每道工序都得像解数学题一样反复推导参数,有时候为了1丝的精度提升,要试验十几种切削参数组合。

“这款微特电机壳,整体呈复杂曲面,采用高强度钛合金材料,切削难度大。”张勇说,其内外部更分布着十几个深浅不一、角度各异的孔道,每个孔道的轴线偏差都不能超过1丝。

张勇的加工过程1

面对高难度任务,张勇需要提前在脑海中模拟加工路径,从刀具的精心选择到切削参数的精确设定,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经过反复推敲,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张勇的工匠之路始于2001年。作为一名普通的中专毕业生,他踏入林泉电机,成为一名手摇车床车工。在那个机械轰鸣、铁屑飞溅的年代,精度全凭手感与经验积累,“车刀进给量,全在手腕一转的微妙感觉里”。

2002年5月,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公司将他调入数控班组,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屏幕上闪烁着看不懂的编程代码,进口机床的操作界面满是英文。

张勇正在操控机床

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磨砺。张勇在数控车床前日复一日地钻研与实践,练就了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他从初入行的学徒,一步步成长为能熟练驾驭各种复杂零件加工程序的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凭借对机床性能的深刻理解和对切削参数的精准把控,在机床加工的毫厘之间里游刃有余。

奋斗的足迹清晰而坚实。2012年,他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16年,他通过严苛考核,成为林泉电机建厂史上首位“特级技师”;2022年,获得“中华技能大奖”;202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直至今日,大国工匠的称号,为他的职业生涯再添注脚。

面对“高精度零件超差”“薄壁零件变形”等棘手加工难题,张勇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带领团队对问题进行“解剖式”的深度分析,追根溯源,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一次次将“不可能”化为现实。

张勇的加工过程2

林泉电机为此专门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将他的经验和技艺,转化为推动企业整体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张勇也倾心投入将一身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车工,使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在张勇心中,数控技术是航天制造的“生命线”。“设计师画出图纸,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让它从图纸精准踏入现实。”张勇总结。设计师为减轻重量、提升性能而构思的复杂异形曲面、深孔、薄壁结构,正是依赖精密数控技术才能实现,这在航天产品的轻量化、高性能化设计中尤为关键。

张勇说:“数控技术更是确保航天产品‘高度一致’的卡尺,通过标准化的程序与参数控制,它可以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即使是单件或极小批量的产品,也能稳定地达到同样严苛的质量标准,满足‘随时顶得上’的战略要求。”

此外,数控技术高度的自动化与强大的仿真能力,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一次合格率,在时间紧迫、资源宝贵的航天产品研制中,节省的不仅是成本,更是千金难买的研制时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学安

海报制作 龙春宇

编辑 陈露

二审 江婷婷

三审 岳振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