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年退役的3千多名运动员中,功成名就者是少数,大多数人默默无闻,需要从零开始。
黄雅玲就属于后者。
22岁退役后,她开过婚庆公司,当过婚礼主持人;还进入到餐饮行业,开过日料餐馆……
但这些“臣服于赚钱目标”的事情,都不是黄雅玲真正想做的,直到进入特需儿童康复领域,她才觉得真正找到了意义与方向。
不算成功的运动生涯
黄雅玲的运动员生涯并不算长。
10岁时因为跑得快,她被福建宁德市少年体校看中。进校后,她被分到举重队,一练就是三年。
福建举重人才多,想出头不易。13岁时,黄雅玲选择转项到摔跤队,一来她从小想学散打,而摔跤和散打“挨点边”,二来“这是转正入编的好机会”。
黄雅玲的摔跤生涯中,最高光时刻出现在17岁,她夺得2007年全国青少年摔跤锦标赛女子50公斤级冠军,但不成想,这却是她摸到的最高点。
在备战2009全运会阶段,黄雅玲遇到了难以迈过去的坎儿:伤病。
全运开赛前半个月,她右手脱臼,咬牙带伤上场,再加上体重超了6公斤,只能升级别参赛,结果可想而知。“2009年那个冬天,对我来说是格外冷。”
第二年对黄雅玲来说可谓雪上加霜,缺铁性贫血的确诊,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冠军梦。“谁都想当冠军,但也得正视自己的能力嘛。”
2012年,她选择了退役,一切归零。“如果再坚持半年退役,退役金可能翻倍,但我觉得重新开始,时间更宝贵。”
退役后的尝试 做婚庆干餐饮
退役之后,黄雅玲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旅,探索全新的职业方向,探索人生的新意义。
做生意,大概是黄雅玲除却当运动员以外最擅长的事情了。早在体校训练期间,小小年纪的她就有摆摊经历。
那时每到周末,她会到体校附近的步行街摆摊买袜子,并赶在晚上9点查房前回到宿舍。“一晚上有时能卖三四百块,两个多月挣了几千块。”
各种类似的生活磨炼,让黄雅玲的待人接物和表达能力越来越强,哥哥的婚礼就是由她自己主持的,后来还陆续客串过多次婚礼主持。
退役后,她在这方面看到了商机,在宁德开了一家婚庆公司。“退役后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忘记和放下,放下过去,忘记运动成绩,自己沉下心来去学习,去做事情。”
“既然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极致。目标明确,就要全力以赴。”
2019年,黄雅玲又转战餐饮行业,将日料与婚庆文化结合,开了“友囍幸福料理”餐厅,规模最大时开了三家,都做到了盈利。“摸着石头过河,没有餐饮经验,但就是要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在黄雅玲的餐厅里,有不少从体校退下来的运动员,项目覆盖摔跤、散打和举重,包括第一家店的大厨,就是她在摔跤队的师妹。“他们都很吃苦耐劳,这是运动员时期养成的素质。”
疫情期间,餐饮行业遭受打击,黄雅玲脑筋很活,靠外卖求生。“那时候就建群,几个群最多达到1600人的规模,群里点外卖我们给做给送,餐厅通过外卖运转下来了”,“疫情期间,我没有裁掉一名员工,这还是让我挺骄傲的事情。”
投身特殊儿童教育 找到了方向与意义
疫情最终还是让黄雅玲收缩了餐饮业务规模,并开始寻找下一步的突破口。这时候,她遇到了自己的爱人。
黄雅玲与爱人有共同语言,两人都是摔跤运动员出身,都在退役后下海闯荡。她爱人运营着一家青少年体适能培训俱乐部,黄雅玲也加入到其中,并在与孩子们打交道时,接触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青少年体适能俱乐部里,会有一些自闭症和脑瘫的儿童参与训练,通过运动来改善身心状况,这个特殊群体吸引到了黄雅玲的注意。
“有个孩子是个脑瘫儿童,我们通过运动干预来帮助孩子。看到孩子看着我的眼神,我觉得我找到了一直在找的意义。”
“中国有近千万脑瘫儿童,每年新增8到10万,很多因为没有及时的运动干预,错失了黄金康复期。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让更多儿童和家庭恢复到正常生活里面。”
“孤独症、脑瘫等特殊儿童,格外需要体育运动来增强身体机能、改善身心状况,但针对他们的体育培训很少。”
黄雅玲发现,社会上的青少年体适能俱乐部,对接收这个特殊群体存在困难,教练普遍缺乏培训特殊儿童的专业技能。为此,她专门进行学习,钻研特殊教育的业务领域,亲自给特殊儿童带课。
这其实是一个颇具困难的挑战,给特殊儿童上课,需要付出的心力远大于培训正常孩子。有时自闭症的孩子会在课上突然情绪失控,黄雅玲清楚这是他们特殊的行为方式,教练要做的不是压制孩子情绪,而是以专业方式引导孩子建立信心、克服困难。
在俱乐部中,黄雅玲专门开设针对特殊孩子的授课时段,并在收费上坚持低价,减轻特殊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她知道,这些家庭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很多已无力负担课外运动辅导,但这些孩子又确实非常需要运动锻炼带来的身心帮助,她坚持低价,就能让更多的特殊孩子来参与运动。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黄雅玲强调着一个词:意义。
“我创业十年,做过婚礼策划公司,做过餐饮,做过蛮多事情的,但是你知道吗,这些事越做越焦虑,因为始终找不到意义和价值感。”
“你觉得我喜欢做什么?为了一万块钱不断去谈单,不断加班到深夜吗?不是的,那只是臣服于(赚钱)目标而已。”
“我想要做的,是去帮助更多脑瘫儿童和家庭,所以我要去了解这些孩子,去带课,去下到基层,了解这个群体和体系。”
““有30名脑瘫孩子,跟着我们进行了完整一年的运动康复干预,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馈和康复状态。希望体育能照亮更多的特殊群体,让他们发现生活的更多可能,共同开启崭新的人生。”(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