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神坛的「老人鞋之王」,又盯上了老年人的餐桌?

原标题:跌落神坛的「老人鞋之王」,又盯上了老年人的餐桌? 来源:凤凰网

曾经靠一句“专业老人鞋,认准足力健”火遍大江南北的足力健,是无数中老年人心中的“放心品牌”。

可如今,它一边深陷质量争议与债务泥潭,一边跨界闯入有机食品赛道,从“穿鞋”到“吃水饺”的跨度,让这场自救之路充满了未知与讨论。

01、“放心鞋”翻车?穿俩月就开裂

“才穿两个月,鞋底子就裂了缝,照这趋势,下个月会不会鞋底直接掉了?”一位网友的吐槽,道出了不少消费者对足力健的失望。

想当年,“专业老人鞋,认准足力健”的广告语有多洗脑,足力健在中老年群体里的口碑就有多硬。凭借精准拿捏银发市场痛点,它一度成为无数长辈心中的“放心标杆”。

可如今,足力健的“滤镜”碎得彻底。

然而近年来,关于足力健的负面声音逐渐增多。

社交平台上,质量滑坡的吐槽屡见不鲜。

有用户分享,给妈妈买的新鞋,不过是出门走了20分钟路,脚底就传来难忍的疼痛,换其他鞋子却完全没有这种情况。细问之下才发现,同样的问题外婆也遇到过。

更让人唏嘘的是一位老顾客的经历:父亲多年来只认足力健,逢人就夸鞋子好穿,可这两年买的鞋却频频“掉链子”,要么脚挤得难受,要么足弓处压痛难忍,曾经的“忠粉”如今也成了“劝退”大军中的一员。

这些看似零散的吐槽,指向的却是同一个核心问题——产品力的失守。

事实上,足力健的质量问题早有迹可循,且多次被监管部门点名通报。

2019年就因底墙与帮面容易开胶、鞋底耐磨度差,被福建、江苏等地市监局点名。

可整改似乎没起多大作用,2020年11月,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182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的公告,其中,泉州星美健鞋业生产的“足力健老人鞋”等4批次产品,检出“帮底剥离强度”不合格。

2024年的轻便夏凉鞋更离谱,鞋底磨得快还不防滑,妥妥被上海市场监管局贴上不合格标签。

到2025年 3月,足力健还因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被罚了 3100万元。

质量拉胯的背后,是经营的全面“翻车”。

天眼查显示,睢县足力健鞋业作为被告涉及101起案件,涉案金额超8亿元,还多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2025年7月更是因欠税被税务部门催缴,连抖音博主“金枪大叔”都爆料足力健拖欠其900万款项。

创始人张京康的日子也不好过,根据天眼查,其涉及59起案件、涉案金额7.52亿元,58次被限制消费,股权还多次被冻结。

02、跨界卖水饺?网友灵魂拷问:不会有脚丫子味吧

鞋业板块的颓势难以逆转,债务压力也步步紧逼,足力健不得不另寻出路。

于是,创始人张京康带着品牌转身,一头扎进了有机食品赛道,试图通过跨界完成自救。

官方说法是,战略原点一直是“银发健康产业”:十年前解决老人“行”的问题,现在进军食品,是要搞定“吃”的需求,从服务老人延伸到老人家庭,听起来挺顺理成章。

为快速打开市场,足力健主打高性价比策略,在河南一地大力布局。

目前足力健食品产品线已覆盖零食、茶叶、杂粮等多个品类,基本满足日常饮食需求,价格*竞争力 ——4.9元一袋的水饺、9.9元8支的糯玉米,“有机品质 +平价定位”精准击中大众对高性价比健康食品的核心需求。

会员体系同样力度十足。

普通会员 10元即可开通,新会员直接领取 50元券包;300元黄金会员充卡赠礼,开业初期更推出 “充300抵500,充值600抵1000”的促销活动,以优惠换流量,快速积累种子用户。

产品端,足力健摒弃传统超市“大而全”模式,采用 “大单品策略”,不追求 SKU数量,而是聚焦家庭高频需求。围绕三餐开发饺子、小笼包等健康主食,针对特殊人群推出低 GI食品,同时坚持 “干净配料表”,杜绝防腐剂与多余添加剂。

渠道布局上,足力健原有直营店基础,今年 10月突然放开联营加盟模式 ——而就在9月,其官方账号还明确表示 “门店均为直营,暂未开放加盟”。

根据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获取的招商资料,此次联营合作模式规则明确:联营加盟商负责门店日常经营,公司提供培训与辅导支持。

而单店投资预算 37万 - 50万元,包含品牌使用费 2万元(3年合作期)、保证金 10万 - 15万元(合作到期 45天无息退还)、房租 10万 - 15万元、基础装修 5万元(按公司要求施工)、货架 5万 - 8万元,以及空调、冰箱等设备5万元。

据招商人员透露,目前足力健有机食品门店已达 60多家。

招商资料显示,单店年营业额约200万元,毛利率 25%左右,不含保证金约 1年回本,包含保证金则需 1年半。

不过市场对此并不完全买账,社交媒体上不乏 “足力健做水饺?不会一股脚丫子味吧”之类的调侃。

这种吐槽背后,是消费者对跨界品牌专业性的天然质疑,也给足力健食品业务带来了核心挑战 ——如何打破大众对其 “鞋业品牌”的刻板印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03、曾年入40亿,“老人鞋*”的起落

足力健的跨界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在辉煌过后,面对危机的无奈之举。

回望它的发展历程,从默默无闻到行业龙头,再到如今的艰难求生,堪称一波三折。

2014年,创始人张京康发现没人专门做老人鞋,联手青岛双星推出“六超老人鞋”,*年就卖了50万双,初战告捷。

2015年“足力健”正式成立,一套营销组合拳直接封神:在媒体上广告轰炸,邀请“国民母亲”张凯丽代言,“专业老人鞋,认准足力健”的口号传遍大街小巷;线下门店扎进超市、菜场等老年生活圈,靠着“半跪式服务”拉满信任度。

这套“精准定位+广告轰炸+渠道下沉”的打法,让足力健一路高歌猛进,2019年达到*:年营收40亿元,全国门店近5000家,妥妥的行业龙头。

但辉煌背后早已埋下隐患。为了掌控全产业链,足力健搞重资产模式,砸钱自建产业园,还“赚多少投多少,账上不留余粮”,现金流一直很紧张。

2020年疫情来袭,线下门店收入锐减,营收直接腰斩到18亿元,可固定成本一分没少,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了求生,足力健只能“断臂自救”:大规模关闭直营店,转向轻资产加盟模式,现在全国门店只剩近3000家;每年大部分收入都用来还债。

据媒体报道,去年9月张京康透露,当时还有7亿元负债,2023年一年就还了1.8亿元。

更雪上加霜的是,老人鞋市场早已从蓝海变红海,斯凯奇签约梁朝伟高调入局,回力、红蜻蜓等国产品牌也纷纷分羹,原有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而如今跨界到食品,足力健的转型堪称“背水一战”。

一边是消费者的刻板印象难扭转,一边是有机食品赛道竞争白热化,曾经的“老人鞋*”能不能靠水饺、玉米重新赢回信任,还得看市场和时间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

《从年入40亿到负债7亿,他靠卖老人鞋还债》

上一篇:“AI泡沫”争议起——美国科技巨头“发债潮”与隐忧
下一篇:从规模增长到价值引领:新周期下,重构品牌竞争底层逻辑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