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故事(9、10)| “两老办院”心往一处想/面向全军招收第一期学员

哈军工故事(9)| “两老办院” 心往一处想

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建院初期,汇聚了两类骨干:一类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考验的老干部,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是学院的各级领导3骨干;另一类是被尊称为“老教师”的高级知识分子(指高教六级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年纪并不大,“老教师”是尊称),他们学养深厚、经验丰富,是教学任务的直接担当者。一些老干部对知识分子看不惯,认为他们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生活上讲究,对学院给予他们必要的照顾有意见,出现了老干部和“老教师”不团结的现象。

面对这一难题,陈赓院长旗帜鲜明地统一思想。1952年12月9日,陈赓在党员干部会议上要求老干部了解创办“哈军工”的重大意义,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同时团结好专家、教授,尊重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不要因为他们没有经过战争的考验而轻视他们。强调我们的口号是“两老办院”,就是依靠老干部、“老教师”,上上下下团结得像一人,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12月11日,在“老教师”、老干部参加的教学座谈会上,陈赓再次指出,创建“哈军工”是光荣的任务,把诸位请到学院来,不是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因为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事前也作了一番调查研究,选调的人员都是经过慎重的选择。一般人想来,也未必能来,“哈军工”是不能乱收人、乱请人的。在学院建设中,知识分子是一根柱子,军队干部也是一根柱子。他要求老干部认真学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正确认识“老教师”在学院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陈赓在教学座谈会上讲话内容(部分)

1953年7月1日,陈赓在老干部、“老教师”座谈会上,他又提出了“既要承认两万五,也要承认十年寒窗苦”的著名主张,指出:一讲老资格,就想到自己是红军时期或者抗战时期的,这当然是一种资格,但是老教师们的知识也来之不易,他们在科学技术上奋斗了几十年,也是老资格。办好军事工程学院,首先要依靠“老教师”,不能光靠两万五。他耐心地给老干部们做思想工作,强调,在科学技术上,我们是外行,只有依靠他们。既然让人家干,就要赋予他们职权,让他们心情舒畅,才能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才能。陈赓还提议由学术造诣深的“老教师”担任科研部、教育部、教务处等关键部门的正职,让有经验的老干部担任副手辅助。

陈赓与张衍接见第一批入伍的教授、副教授

1953年10月,学院还成立了由教授专家组成的“教育工作者协会”,组织学习、反映意见、开展活动、协助解决生活问题。随后,按学科成立教授会,让教授们在教学计划、内容、目标设定上拥有实质性话语权。1956年1月,院系委员会成立7人小组,明确规定老干部与“老教师”成员各占一半,确保“两老”在学院重大决策中拥有同等影响力。

在陈赓倡导下,学院党委组织全院干部学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一再强调办好学院必须依靠老干部,同时也离不开具有丰富科学知识与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要求老干部和“老教师”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团结一致,办好学院。院、系主要领导分工在各种场合去做团结老干部、“老教师”的工作,陈赓还专门让学院政治部请黑龙江省京剧团到学院演出“将相和”。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老干部和“老教师”之间的关系逐步得到改善。老干部深刻体会到掌握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易,认识到知识分子的重要和可贵,深有感触地说,办高等工程技术院校培养军事工程师,没有高级知识分子是不行的,陈赓院长说他们是一根“柱子”,这个话一点也不错,他们的确是根很重要的“柱子”。一些“老教师”也认识到,老干部已有了贡献,立了功劳,是革命功臣,在学院建设中没有他们不行,需要共同努力,办好学院。

陈赓院长“既要承认两万五,也要承认十年寒窗苦”的“两老办院”思想,体现了他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将知识分子的地位提升到与老干部并列的高度,实属不易。这一思想不仅帮助“哈军工”在短短十几年内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学,更为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时至今日,该思想所蕴含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深刻内涵,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哈军工故事(10)| 面向全军招收第一期学员

“哈军工”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军事工程师首先要选好苗子,提高人才培养的起点,所招收的学员在政治、军事、学业、身体四个方面的素质都优于一般高中毕业生。因此,第一期学员全部是从全军各部队择优选拔的。

1952年9月12日,中央军委向全军下达《关于调查登记大学、专科学校学生及各种技术人才的指示》,要求各单位在10月底前完成调查登记工作,并将情况报中央军委。9月22日,“哈军工”筹委会向中央军委呈报《关于招收学员及请调师资问题的报告》,提出学院每期学员以毕业人数800人为准,预科招生应录取1000人,以保证有880~900人升入本科。9月中旬,张衍在武汉以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的干部组成8个招生工作组,每个组以1名师级干部任组长,并请总干部部派1名干部参加,以军委总干部部的名义,分赴6大军区、特种兵部队和中央军委直属队,进行有大学和专科学历的知识分子的调查登记。

工作组到了各地,均得到各单位的全力支持,军区干部部把干部名册交给招生工作组,任凭挑选。工作组召集有专科和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填表,到军区干部部查看他们的档案,然后向他们介绍中央军委创办“哈军工”的意义和筹建的情况,要求他们抓紧时间复习过去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准备参加考试。10月下旬,调查登记工作基本结束。

1952年11月24日,中央军委向全军下达《关于为军事工程学院抽调300名助教及1000名学员的指示》,指出:为加速现代化国防军的建设,军委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培养各兵种高级军事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决定从部队中抽调大学专科以上的理工科学生1000人,助教300人,赴军事工程学院学习与工作。指示明确了1000名学员的具体分配:西北50人、西南200人、中南300人、华东300人、华北50人、东北60人、军委各部40人(通信部8人、技术部5人、总后6人、总政2人、联络部2人、装甲4人、公安2人、军事学院5人、炮兵4人、总高级步校2人)。要求报考的学员名额应超过录取数,考试、审查、体格检查、接收等工作由各大军区、军委各特种兵干部部、政治部负责组成工作组,并由总干部部派去的工作组协助,限于12月底考试完毕,录取的学员在1953年1月赴“哈军工”。当时很多地方不通汽车,从边远地区启程到达哈尔滨要辗转半个多月甚至一个月,福建军区和昆明军区的学员到1953年3月中旬才陆续到达哈尔滨。

经过文化考试、政治审查和体格检查,第一期共录取1010名学员,实际报到987人。第一期学员全部来自部队,其中团员和党员占80%,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思想觉悟、组织性与纪律观念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上进心强,普遍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特别愿意学习国防科学技术。这些招录的学员,大学一、二年级肄业的365人,高中毕业的369人,高工毕业(学习年限相当于高中,一年学完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较差)的165人,高中、高工肄业的88人,他们大多是在1950年前参军,所学的数、理课程遗忘较多,经过重点复习高中数理化课程,经考试合格后进入本科学习。1958年3月26日,第一期学员有654人顺利毕业。

军事工程学院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

上一篇:拥抱时代之“变”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