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news|24岁“追风者”追台风6年 自制130分钟风暴纪录长片火出圈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近日,风暴纪录长片《游弋在风暴之中》上线引发关注,上线10天在B站播放量已超过360万。该纪录片导演苏镝坷今年24岁,刚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这部火得“出圈”的纪录片正是他的硕士毕业作品。

从2019年首次追风开始,苏镝坷和搭档王路澄等人追逐过米娜、杜苏芮、摩羯等多个台风,6年里积累了10万余条50个TB的素材。2022年,苏镝坷制作的《风暴之下》获得了罗马短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简明扼要短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等多项奖项。

梦想用镜头记录极端天气 高考后第一次追台风

苏镝坷小时候生活在四川成都,2013年随家人来浙江杭州上学后,第一次经历了台风,后来苏镝坷受到国外纪录片《追击龙卷风》的启发,也产生了用镜头记录这种极端天气的想法,为此,他开始自学气象和摄影相关的知识。

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靠近上海时,苏镝坷刚收到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本科录取通知书。当时他和父亲住在上海,得知“利奇马”将在上海二次登陆,苏镝坷郑重地跟父亲提出,想要去“追风”,希望父亲开车带他去。

“当时我刚高中毕业,国内开车追风的还很少见,但我觉得可以试试。而且利奇马在登陆浙江之后二次登陆上海时强度减弱,相对安全,也适合我这种追风新手。” 苏镝坷并非一时脑热,他本以为父亲会不理解他的想法,没想到第二天吃过早饭,父亲就开车带他出发了。

根据那几年学的气象知识,苏镝坷指挥着父亲把车往台风即将二次登陆的地方开。随着不断靠近台风中心,天阴沉下来,风越来越大,随后开始下雨。那天中午,台风最核心的眼墙(环绕台风中心的云)上岸了。“雨挺大的,当时我们在沿海公路上行驶,雨大到雨刮器开到最大挡都没法清理掉车前玻璃上的雨水。”

就在这时,苏镝坷把镜头从车里伸出去,拍下了他追风生涯的第一组镜头:台风登陆时,沿着一望无际的道路,路旁的草疯狂摇摆。“那个画面有点像末日电影的感觉。”

网上分享追风经历 吸引气象爱好者、科研人员一起追风

有了第一次的“追风”经历,苏镝坷觉得用镜头记录极端天气的梦想并非遥不可及。上大学后,他把很多时间都花在“追风”中,在保证完成课业的情况下,大部分的时间他在外面奔波。

苏镝坷把追拍台风“利奇马”的经历发到网上,收到同为气象爱好者的网友“仙人球”的私信。“仙人球”也就是他后来的追风搭档王路澄。两人一拍即合,刚认识一个月,就在2019年国庆一起追台风“米娜”。

两人一起追风时,王路澄主要负责气象监测和分析,苏镝坷则负责开车、摄影并制作简易气象数据收集设备。每次追风过后,他们都会一起复盘。

站在台风中就像脸怼着淋浴头,再加上巨型吹风机猛吹;十级的风会让人重心不稳,即使用手护着相机拍摄也容易进水……他们将追风经历分享到网上,还吸引了高校科研团队的关注,希望他们能帮忙收集气象数据,有的甚至带着科研任务和他们一起追风。

同济大学测绘学院的杨玲教授团队研究极端天气对卫星定位的影响,追风团队把项目组的天线带到台风中去验证效果,帮助他们完善这个定位的模型,以提高极端天气下卫星定位的精度。

2023年,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陈爱芳团队正在开展“热带气旋对中南半岛城市洪涝灾害成灾机制研究”,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个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追风团队也带着陈爱芳深入风暴之中测量雨水情况。

6年积累10万条50TB追风素材 自制风暴纪录长片

2022年,苏镝坷担任导演和制片人,制作了自己的本科毕业作品——《风暴之下》。这部时长29分钟的纪录短片还获得了罗马短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简明扼要短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等奖项。

本科毕业后,苏镝坷继续在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专业攻读硕士,并进一步探索如何拍好长纪录片,希望能拍摄一部以“追风人”群体为核心的长纪录片,用镜头展现中国风暴。与此同时,苏镝坷并未停下追风的脚步。

2024年,追完台风“摩羯”后,苏镝坷的追风小队已经积累了上10万条50个TB左右的素材。他觉得,是时候对这些素材“下手”开始自制梦想中的风暴长纪录片了。于是,他和搭档王路澄、室友王宸韬组成了纪录片项目的核心团队,又在学校里找到了擅长音乐制作、三维动画和美术设计的同学。在纪录片中,他们用三维动画呈现风暴,还为台风创作了音乐。“在我看来,每个风暴都是有生命的,从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都不一样。我和负责作曲的颜子力对照画面和旋律,创作了约90分钟的原创音乐用在纪录片里。”

整个纪录片属于超高清制作,苏镝坷在画面和声音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制片期间,改了近200个版本。近一年的时间里,苏镝坷和室友基本上每天都坐在屏幕前,从上午10点到晚上12点都在改片子。剪辑完成后,他们还邀请了约20名观众进行试看,并让大家提出修改建议。

在制作纪录片的这段时间里,苏镝坷的“追风”之旅仍在继续。今年6月,他还在江苏追了一次雷暴。

成片上线10天播放量超360万 “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今年硕士毕业前,苏镝坷和团队伙伴们终于制作出了时长130分钟的成片——《游弋在风暴之中》。这也是苏镝坷的毕业作品。他的指导老师丁艳华表示,“第一次在教学实验室的屏幕上看到尚未完成剪辑的《游弋在风暴之中》,我是被深深触动的,因为这不仅是一部关于风暴的纪录片,更是创作者以生命贴近自然,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

随后,该片在B站上线,10天后播放量已经超过360万,还收获了不少好评。有网友称赞其是“心血之作”,也有网友表示是被地理老师推荐过来的,还有网友称苏镝坷是其气象爱好和实地追风的引路人,也有网友在评论区交流起了气象知识……看到网友们的反应,苏镝坷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对话苏镝坷:追风可以是科研、自我挑战、艺术实现,也可以是种消遣

《游弋在风暴之中》上线后,不少网友直呼“太帅了!”但在一些人看来,台风天在外面吹风是很危险的。纪录片中,苏镝坷道出了“追风者”痴迷追风的原因:对风迷来说,深入风暴,测量它的风雨量,陪台风走完它短暂的一生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关于追风,北青报记者和苏镝坷也展开了一场对话。

北青报:在追风时,你有没有经历过比较危险的时刻?

苏镝坷:2021年第一次追雷暴,只有我自己去追。在山东潍坊车开到农田里,四周很空旷。我就站在那里,看着弧状云一点点压过来,像墙一样巨大的云漫无边际,它里面就像个黑洞,无穷尽的黑暗,我当时特别害怕,远处还突然劈了个闪电下来。那是我第一次有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这一幕也被记录在了《风暴之下》里面。

在河北沧州王武庄追风时,我们租的汽车陷到泥地里出不来,几分钟后,风暴从我们头顶经过,然后就迎来了暴风雨。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救”车,往车轮底下塞树枝、用美工刀等,还是不行。我们就在车上躺了一晚上。如果是遇到龙卷风,这种情况挺危险的。后来在广东徐闻追台风“摩羯”时,团队兵分两路会合前,我们这边车又陷入田里,因为台风影响,周围树倒了导致封路,我们在车里束手无策。这一幕也被记录在这次的纪录片里。后来我们就吸取了教训,规划路线尽量避开软泥路。

北青报:对于想追风的人,你有什么建议?

苏镝坷:追风很考验综合能力,首先本身气象知识得过硬才能找到风暴。其次,需要有基本的交通意识,知道怎么高效地前往目的地,这有点考验车技,因为这些地点通常都在比较“野”的地方,不是导航软件能导到的,需要自己对路况有个判断。同时,还得知道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比如哪些地方不适宜去,有高大的树木或者容易产生碎片的建筑工地都应该避开。所以,要追风,除了懂气象,还得懂地理、社会运行模式,然后不断地尝试,就像爬梯子一样,一点一点往上爬,实践经验多了就爬得更快、更高。此外,别对风暴有太高期待,冷静面对才能拍到真实的画面,还得有“说走就走”的行动力,因为风暴不会等你,但莽撞只会带来危险。

追风可以是科研,可以是自我挑战,可以是艺术实现,也可以是一种消遣。但最后,它将回归到我们如何共同面对天空的思考。追风不是对生命的亵渎,而是对自然奇妙和人类探索精神的赞歌。希望更多人理性地参与,一起观察和记录下属于中国的极端天气,建设咱们自己的追风文化。

统筹/孙慧丽

实习生/颜婧颖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李涛

责任编辑:姜泽菲(EK010)

上一篇:“有毒”的捏捏乐,为啥还这么多人爱玩?
下一篇:拥抱时代之“变”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